15

2021/06

【会议报道】智慧助力精准—2021年第十五届泛珠江区域放射肿瘤学学术大会物理技术分会场顺利举行
浏览次数:327次 发布者: 来源: 时间:2021-06-15

6月的成都,草长莺飞,阑风蝉喘,来自我国泛珠江区域1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近百位物理师、治疗师和相关科研人员齐聚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青羊厅,参加第十五届泛珠江区域放射肿瘤学学术大会物理技术分会场的学术报告。

本次物理技术分会场以专题报告和优秀论文报告的形式进行。专题报告聚焦物理技术研究前沿,促进学科交叉和跨界融合,引领放疗发展趋势。首先,由四川省肿瘤医院的王培教授介绍我院自主研发的三维后装计划系统。该系统涵盖了靶区勾画、施源器重建、剂量计算、计划评估全流程,界面简约、计算准确快速。作为西部地区最大的近距离治疗中心,该系统的研发标志着我们在近距离治疗方面形成了较为独立完备的体系。

(王培教授介绍《三维后装治疗计划系统的研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柏森教授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李小波教授则聚焦靶区运动管理。柏森教授主要介绍了华西医院在肺癌SBRT呼吸运动监测、控制和管理方面的经验、技术和规范,为大家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指导建议。李小波教授所在团队利用同步呼吸追踪技术,针对不同部位肿瘤研发不同的金标植入方法,记录肿瘤运动轨迹,大大提高了治疗精准度。

(柏森教授(上图)和李小波教授(下图)作报告)

受疫情影响,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周凌宏教授通过网络为我们带来《深度学习与放射治疗》,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图像处理、模态转换、靶区和危机器官自动勾画、剂量预测、自动计划和预后评估等,让我们看到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对放疗全流程的影响,也指明了精准放疗走向规范化、同质化的必然方向。

(周凌宏教授在线上作报告)

云南省肿瘤医院的柏晗教授以《减少放射性肺损伤的物理技术研究》为题,从物理技术、分割模式、辅助技术和功能影像几个方面出发,比较了不同技术和方法对肺组织的影响。柏含教授团队采用4D-CT影像构建肺通气功能分子生物学模型,通过剂量重建,评估不同计划对肺功能的影响。正如著名肿瘤放疗专家郎锦义教授曾说过的一句话:“为降低患者肺V20一个百分点,物理师应该尽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是对医者仁心最好的注脚,也是每一位医者的初心和使命。

(柏晗教授介绍《减少放射性肺损伤的物理技术研究》)

在优秀论文报告环节,来自多个肿瘤中心的中青年研究人员同样将目光聚焦于利用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提高放疗精准度方面。四川省肿瘤医院的王先良博士利用深度学习U-Net网络对后装施源器CT图像进行自动分割和重建,与人工重建的剂量学对比显示无统计学差异。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梁刘可利用深度学习方法,提取鼻咽癌患者放化疗前后的MRI影像组学特征,对比后发现多序列影像联合提取可用于鼻咽癌预后效果评估。

(王先良博士作报告)

为提高放疗精度,有人独辟蹊径,来自南华大学的陈衎自制人工肺模型、肿瘤驱动模块和Quasar运动平台模拟呼吸运动参数对靶区体积和位移的影响。有人则改良传统,如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董芳芬在乳腺癌放疗中,利用体表铅点标记辅助图像引导,降低图像配准误差;福建省肿瘤医院的刘利彬在肺癌SBRT治疗中,改进4D-CBCT扫描参数提高图像引导精确性。还有人开拓创新,西安大医集团的李金升博士将γ刀SBRT与直线加速器调强放疗相结合实现多模态互补治疗,为精准放疗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其他报告也是亮点纷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谷丹和岳麒利用信息化网络解决医院放疗中心全流程数据的标准化管理、信息交互和共享问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朱红玉博士介绍了全新的超高剂量率照射(FLASH)的生物效应,动物实验结果表明FLASH照射能有效降低正常组织放射毒性。更多的研究围绕临床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如广东省人民医院的黄唯利用CBCT测量头颈部肿瘤患者在放疗过程中骨骼肌的变化,评估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情况;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张皓嘉研究了Pinnacle计划系统中加速器机架旋转加速度参数对VMAT计划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计划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谭霞则利用EPID和CBCT图像进行宫颈癌放疗在体剂量监控和计划验证,以提高治疗安全性。

(线上、线下专家点评)

放射物理学和放射治疗技术作为放疗的“大脑”,也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热土。我们的物理师和治疗师们在既有技术、理念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工程技术、信息融合等手段解决临床工作中的问题,促进肿瘤放射治疗迈向智能化、泛组学化和集成化的精准时代。

 

(作者:放疗中心 张达)